血脂异常的那些事儿

2024-09-30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脂血症总体患病率高达35.6%,相当于每3~4 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血脂异常。

       众所周知,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甘油三酯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血脂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经血液运转于各组织之间。因此,血脂含量可以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我们常说的血脂异常主要就指的是胆固醇、甘油三酯类浓度异常。

       饮食中的消化吸收和机体代谢的相互转化,构成了人体脂类物质代谢循环。健康人体内血脂水平存在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保证体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水平的平衡状态,人体自身的脂质代谢的能力会受到如激素水平、胰岛素水平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日常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原发疾病等打破了原有的脂类代谢的平衡,就会导致脂类物质代谢障碍,导致某类、某些脂类物质的浓度水平高于正常值,即为我们所说的血脂异常,常见的血脂异常通常为血清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而临床上有4种情况可以被诊断为高血脂。

       高血脂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患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且,在医学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显示:如果在 18~30 岁之间患有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偏高,中老年之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更高。

如果已经患上了高血脂,日常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限制总脂肪和饱和脂肪摄入

       很多食物是总脂肪、饱和脂肪多,这样的食物往往胆固醇含量也高,对身体健康危害也大,因此咱们按照生活常识,记住“油大”“腻”的食物一定要少吃就行。此外像动物的脑和动物内脏类食物,胆固醇往往较高,也要少吃。

多吃豆制品

       豆制品中含有植物固醇,在肠道中吸收率很低,同时还能干扰和抑制胆固醇吸收。豆腐、干豆腐丝、腐竹、低盐豆干、无糖豆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多吃全谷物、杂豆和蔬果

       全谷物、杂豆和蔬果都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在肠道与胆酸结合,可减少脂类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同时,高膳食纤维可降低血胰岛素水平,提高人体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脂代谢的调节。

清淡饮食

       严格控制脂肪、糖、盐的摄入量。其中油不超过 25 克/天,尤其推荐富含n-3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的烹调油,比如亚麻籽油、紫苏籽油,避免食用饱和脂肪酸高的油,比如猪油、黄油、椰子油。盐每天控制在不超过 5 克,同时少吃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高盐食品。少吃甜食,减少添加糖摄入,不喝果汁。

       此外,控制好体重也很重要,超重和肥胖不仅是血脂异常的风险因素,也容易诱发其他慢性疾病。

来源: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修订和解析

       诱发高血脂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日常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其他原发疾病。日常生活中保持均衡饮食,调整生活方式,保持适当运动,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还应定期进行血脂筛查,以便尽早发现血脂异常和进行干预,必要的时候进行药物干预,总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远离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基础,你做到了吗?

返回列表